更多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动态

《窗边的小豆豆》:对孩子无私的爱和尊重,才是永远的巴学园精神_环球今日讯

发布时间:2023-06-16 11:56:24 来源:顶端新闻

两棵大树当大门,电车就是教室,你可以从喜欢的科目开始学习,没有固定座位,每天都可以调换位置,如果提前完成了一天的学习,还可以在下午沿着小河去散步……

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很酷,它并非是我们理想中的乌托邦,而是真实存在过的学校——巴学园。


(资料图片)

黑柳彻子就是巴学园的一名学生,长大后的她,是亚洲唯一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,还是拥有数十亿观众的电视台主持人。可是谁能想到,童年时期的黑柳彻子,还是一个因多动而被老师劝退的“问题”孩子呢?

她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时,写下《窗边的小豆豆》这本书,以纪念让人敬佩的小林宗作校长,和充满阳光、童趣的巴学园。

当我再次打开《窗边的小豆豆》这本书时,依然被巴学园的教育精神所感动,感动我的不仅仅是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爱,更是他将教育与自然相融合的教学智慧。

01

巴学园的教育理念始于爱,落地于唤醒

小豆豆第一次进入巴学园,是在被原来学校劝退的第二个星期,当她跨进巴学园时,怀着一丝忐忑和好奇。

而小林校长第一次看到小豆豆时,就搬了把凳子坐到她面前,并怀着好奇心整整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,然后对小豆豆说:“以后,你就是巴学园的人啦。”

认真倾听,这是小林校长送给小豆豆的见面礼,也正是这份礼物,让小豆豆释放了内心对新环境的担忧,在巴学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,发自内心想要来这里上学。

马歇尔·卢森堡曾在《非暴力沟通》中说:“倾听,是把注意力放到对方身上,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。”

这样爱的表现,在巴学园还有很多。譬如吃午饭时,小林校长将饭菜分为“山的味道”和“海的味道”,避免孩子们偏食或攀比;设计每个孩子都可以参加的运动会项目,让身材矮小的高桥君也能获得冠军;午饭后让孩子们轮流讲故事,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……

每一个孩子在巴学园都找到了自信,小林校长对孩子的教育,并不是单单的教会他们取得优异的成绩,而是希望培养孩子独立和善良的品格。

他用心洞察每个孩子的特长与心理,希望孩子长大后,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生活境遇,都可以正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,建立起跟周围人与事的和谐相处。

所以,在巴学园,没有整齐划一的规则,有的是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因材施教。在同一间电车教室里,有的孩子点起酒精灯做实验,有的孩子在做算术,也有的孩子在写作文。对于小林校长来说,只要孩子们可以学习到知识,学习的先后次序并不是那么重要。

小林校长教育的起点是爱,在行为中体现的是唤醒,为了提升孩子们的独立思维,他以大自然为舞台,带领孩子们走入其中,在夜色下锻炼胆量,在远足中感受集体荣誉,在庄稼地里体会种子发芽的快乐……

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,在巴学园里,每一个孩子都是幸运的,小林校长抱持着最为真挚和宽容的心,成为孩子们童真的守护人。

02

巴学园毁于战乱,但巴学园精神永远留存

巴学园建于1937年,被毁于1945年二战结束前。幸好,没有孩子因此而受伤,只是很遗憾,巴学园的孩子们不能在电车里上课了。

孩子们不懂战争是怎么回事,只是本能地感到这件事与纯粹的童年格格不入,但拥有爱的孩子,本身就带有治愈能力,他们很快在各地开始了新的生活。

在经历残酷的战火洗礼之后,小林校长站在巴学园的废墟上,思考的不是被打击的沮丧,而是再建一个学校的决心。

这样的不屈与热爱,是小林校长的人生态度,也是巴学园的精神,而这种精神,则被大家传承并精彩演绎。

前段时间,在《经典永留传》节目舞台上,有14位听障孩子组成的合唱团,用不同的音高,唱响了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《画》。

而帮孩子们打通“无声世界”与“有声世界”的壁垒的,是青年艺术家李博与张咏两位老师。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,但凭着对孩子们的爱与坚持,终于让每个孩子发出了自己的天籁之音。

同样的精神,在电影《放牛班的春天》里也可以看到,马修老师带领的一群学生,是别人眼里爱捣乱的“熊孩子”,但在他心里,每个孩子都有闪光之处。

他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,根据他们不同的特色设计音乐,让每个孩子都可以在歌声里,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
那些被认真对待过的孩子,摒弃了自卑心理,感受到了童年的阳光与快乐,也自然而然地养成不给他人惹麻烦、守纪律,和平等看待他人的良好品格。

时隔多年,巴学园已经不仅仅是一所学校,而是成为召唤“儿童本位”的精神回归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更需要思维启迪下的自我觉醒,而非成人规划下的“被成长”,有时候,对孩子用心守望比催促更有效。

03

巴学园精神,都给我们带来哪些教育方面的启示?

在小林校长眼里,每个孩子在出生时,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。而我们要做的,就是早早地发现这些“优良的品质”,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,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。

那么,他用心浇灌的巴学园精神,都给我们带来哪些教育方面的启示呢?

1、用“成就意识”唤醒孩子的梦想力

对于孩子来说,在日常行为中得到被认可的满足,更有助于他们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,并转化为有效的行为动力,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“成就意识”。

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发现,当孩子被赋予更高期望以后,他们往往会表现得更好,也更敢于挑战自我。

所以,在巴学园,老师们上课方式不是灌输知识,而是鼓励和引导,在孩子尝试时退守一旁,给孩子留下更多空间去“伸展跳跃”,去努力接近自己的梦想。

2、用包容心鼓励孩子的创造力

小林校长最喜欢对孩子提问:“然后呢?”

每一次的提问,都是对孩子创造力的鼓励。在我们身边,不缺乏努力的人,但缺乏有创造力的人。

那些缺乏创造力的人,对孩子的教育也往往停留在墨守成规上,总是要求孩子听话。殊不知,这样的行为也在阻碍孩子的创造力,形成不良的闭循环。

而尊重孩子的创造力,不仅仅是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,还是允许孩子犯错的包容心,让孩子在试错中总结经验,才能不断提高尝试的勇气。

3、用好奇心培养孩子的感知力

感知力,是感知爱与幸福的能力。

很多在童年时期缺失感知力的孩子,长大后,也容易精神麻木,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。而感受力的培养,可以通过生活的点滴来渗透。

视觉感知:看到自然的变化心怀喜悦听觉感知:用真诚去回馈别人的话语触觉感知:待人接物时用情感投入嗅觉感知:敏锐感知生活细节的变动

小林校长说:

“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,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,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,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。不会感动,也不会充满激情。”

诚然,当我们可以感受生活的美时,方能体会到美带来的愉悦感受,而这些,在孩子的天性中原本就存在,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唤醒。

合上这本书我终于明白,这不仅仅是一本写给儿童的书,更是一封写给成人的信。作者给我们传递的巴学园精神,其实就是对孩子无私的爱与尊重。

愿我们都能将这份精神,带到每个孩子身上,让孩子在成长中拥有一双清澈的眼睛,发现真,发现美,发现一生的自信,发现一个永存心中、无惧人生风雨的巴学园。

上一篇:公示开工时间施工范围,新版“地下管线防护系统”避免野蛮开挖

下一篇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