秸秆禁烧:环保与丰收双压之下,该何去何从?一刀切禁烧,可行吗
自“秸秆禁烧”推行以来,每年春天关于秸秆要不要烧的争论,都会在网络上引发热议,由此可看出秸秆禁烧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冲击之大,但也清晰传达出大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。
【资料图】
基于认知和需要,坚持自己在这一问题的看法是很自然而简单的事情,但是在争论的旋涡之下,重重压力却都加在了与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农民身上。 夹在保护环境与保丰产促丰收之间,原本种植效益就不高的农民,更加左右为难。
为卿画眉说三农觉得, 解决秸秆问题的办法可以持续探讨,但是解决秸秆问题的思路不能跑偏,简单粗暴的“一禁了之”,不是这一复杂问题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秸秆禁烧的好与不好
“人不出门身不贵,火不烧山地不肥”,焚烧秸秆是我国悠久农耕历史进程中由来已久的做法,也是日本、欧美等国家处理秸秆的重要方式。
焚烧秸秆操作起来简单快捷,投入成本低,而且焚烧之后形成的以碳酸钾为主的灰分,可以为作物的生长提供养分。更为重要的是,秸秆是害虫及病原菌的栖身场所,通过焚烧可以大大降低作物病原、虫源基数,减轻下茬生产中的用药成本与植保压力。
焚烧秸秆的缺点也很明显,首先是会形成较大的烟雾,影响空气质量为健康埋下隐患;其次会影响能见度进而影响交通运输;再次,秸秆是宝贵的有机物,焚烧而不还田,不利于持续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,改善土壤品质,而土壤有机质含量如果不能得到保障,宜耕性能就会下降,不利于实现持续丰产。
秸秆还田的好与不好
秸秆还田会让以上提到的秸秆焚烧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,从大众角度来说,空气质量更好、交通出行也更为便捷,健康少了一重威胁,从农业生产角度来说,促进了地力培肥。
但是秸秆还田的弊端也显而易见,典型体现为较大的秸秆残留在土壤里面,短期难以腐烂充分,造成土壤空隙多且大,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“四处漏风”,这就会导致种子在土壤里面容易出现悬空而吸水困难,进而影响出苗率和出苗整齐度。
对冬小麦等作物来说,根系在悬空状态下抵御低温的能力变差,会增加寒冬期间秧苗遭受低温危害的风险。并且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,有了秸秆作为栖息场所,虫卵病原菌安全越冬的能力就更有保障,这就增加了开春之后的病虫害防治压力,不但提高了用药成本,也降低了农产品的安全品质。
解决秸秆问题没有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的灵丹妙药,“一禁了之”,太草率
如果秸秆在还田后能短时间内腐烂,从而化解掉目前还田带来的种种弊端,为卿画眉说三农相信,农民会对“禁烧”举双手赞成。
可问题是我国南北各地气温、降雨等自然条件相差巨大,在不同环境条件下,秸秆还田后腐烂并与土壤融为一体的速度存在巨大差别,在这种情况下,搞“一刀切”式的禁烧,难免有将复杂问题进行草率简单化处理之嫌。
农业生产讲究因地制宜,在秸秆处理环节上也不宜“一禁了之”。
雨热条件较好的南方地区,在对秸秆处理方式优化(比如提高秸秆粉碎程度、添加发酵菌等)后,基于局部试验并得到可行验证的基础上,可以由点及面逐步推广,农民朋友看到良好效果后,“禁烧”的矛盾自然会迎刃而解。
对雨热条件较差的地区,尤其是高寒的黑龙江等地,还田后的秸秆常常两年也不能充分发酵腐烂,这种情况下,可以考虑的处理方式是焚烧发电、过腹还田或者集中堆沤发酵等;对目前仍未找到高性价比处理方式的地区,也不宜“硬推禁烧”,可以考虑的方式是统一时间进行集中焚烧,以最大化降低由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影响。
焚烧秸秆问题的症结,在于“技术短板”还没有补齐,在技术取得突破之前,不宜为了达到环保目标而草率的“一禁了之”,只求实现目标,而不计成本代价,不是解决秸秆问题科学思路与长效办法。
我们需要蓝天白云,但是更需要填饱肚子。
您觉得在秸秆处理问题上“一刀切”可不可行?您对解决秸秆问题,有什么好的想法?欢迎留言讨论。